当前位置:首页 > 玉器 > 玉石 > 玉石

古代玉器的发展史

时间:Sep 12人围观

玉,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,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,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。

什么是玉?古代文献中泛指一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。

在今日矿物学中,还包括角闪石系真玉,也包括部分宝石、半宝石、玉宝石等。古人辨玉主要是从质地和颜色为基本标志,来衡量玉石的优劣和玉石的真假。按国际宝石学及矿物学的通用概念,玉专指软玉和硬玉,两者均为链状硅酸盐矿物。

软玉属钙角闪石类,主要成分是硅酸钙锰,摩氏硬度为6-6.5以下。硬玉属碱性单斜辉石类,主要成分是硅酸钠铝,摩氏硬度为6.75-7。

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不仅仅具有矿物学的概念,它还被赋予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,若单从矿物学的角度来认识评价玉,不免过于片面。因此,许多矿物学家已注意结合社会学的角度来寻求中国古代玉的定义。

人类对玉的认识是同工具的制造使用相联系的。早在旧石器时代,人类在打制和磨制石器的实践活动中,发现玉石坚硬温润,色泽美观,开始对其钻孔磨制成小件垂饰,佩挂在身上。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,玉器开始出现雕刻花纹,或磨制成非常光滑的各种装饰品件,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动物形玉雕。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玉琮、玉璧、玉瑗等祀器。玉器的制作不仅限于装饰品,而且扩展到了祭祀领域。

玉猪龙

商代奴隶社会,青铜制造业的高度发展,制玉工艺也从石器制作中逐渐分离出来。商代早期的玉器种类繁多,出土有玉戈、玉钺、玉铲、玉柄形饰、玉圭、玉琮、玉刀、璜形玉等。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妇好墓,一次出土玉器750余件,其中300件系新疆玉。种类有礼器、仪仗、工具、用具、装饰品、艺术品、杂器等七大类。每一类又有众多品种,如佩饰多为动物形象,计有虎、象、熊、鹿、猴、马、牛、狗、兔、羊头、蝠形、鸟鹤、雁、鸽、蛙、龟、鱼,等等。

商代玉雕工艺特点,刻纹大部分采用双线阴刻,直线双钩,表现鸟的翅膀显得刚劲有力。玉雕形体多为扁平状浅浮雕,出现了立体圆雕。在玉料的选择上,出现了俏色玉雕作品,所谓俏色,就是利用玉石天然颜色的不同,雕出形神兼备的真实感,如殷墟出土的玉石鳖、背甲、脚爪和双目呈褐色,腹部呈肉红色,形象逼真。此种俏雕技艺殷商以前实属罕见。

西周的礼制已臻完善,出现了大批祭器,主要器形有:玉圭、玉璧、玉琮、玉璋等。还有玉鱼、鸟、蚕、蝉、兔、鹿、龙等动物形饰。从周代初期开始,对玉质的好坏注意选择,用青玉或用少量墨玉雕刻的器物比较常见,近于黄白之间的有色玉也逐增多,而黄玉仍然是属于极其珍贵的玉材。玉器文饰常见有饕餮纹、云雷纹、鸟兽纹、与殷代作风相去不远。

战国时期,玉器品种进一步扩大,玉器生产进入了玉雕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,常见的器形以璜、璧、环、子、剑饰为多,带钩也开始盛行,其他各种动物形佩饰,如夔龙、夔凤等大量出现。传统礼器逐渐衰落,佩玉盛行。剑饰、带钩、印玺等是这一时期的新器形。

佩玉的特征讲究形象和色泽对称,花纹多卷曲相连,雕琢工艺除前期已有的透雕、平面雕、圆雕外,在器物表面纹饰处理上广泛采用减地法。纹饰常见的有谷纹、卧蚕纹、并有以卧蚕纹的细脚线组成的连云纹及各种形式的变形云纹,还有蟠螭纹、蟠虺纹、鸟兽纹等。

玉材有青玉和黄玉,白玉稀少,白中微黄的玉色仍为主流。

汉代玉器的琢制,基本上继承了战国时期的技法,造型和纹饰的变化并不大,成组佩饰和各种佩玉在种类上趋于简化,丧葬用玉显著增加,玉制的大件生活用具和装饰品有较大发展,如玉鸡心佩、玉透雕龙凤璧、玉人形翁仲、玉舞人、玉衣、玉琀等。汉代崇尚白玉(俗称羊脂玉),但青黄玉也还大量使用。纹饰图案以勾云纹最多,其次有卧蚕纹、谷纹、蒲纹、蟠螭纹等。在雕琢工艺上有圆雕、高浮雕,透雕和镶玉较前增多。琢制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都极精湛,花纹粗细并用,出现了游丝刻或毛雕。

汉代尊崇道家的所谓“金玉在九窍,则死人为不朽”的思想。

用于陪葬的玉器如玉衣、玉九窍塞、玉琀(蝉)、握玉等比前代明显增多。在西汉中期以后,逐渐流行玉猪,很有时代特点,它的制作是在玉柱体上,只用八刀刻成一古朴逼真的猪的形象,俗称汉八刀,很受收藏者的喜爱。

魏晋南北朝玉器从数量品种都比前期大为减少。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佛教兴起,适应社会的需要,石刻佛像的雕琢兴起,玉器制作逐渐衰落。零星出土的玉器仅见有玉杯、玉蝉、玉带钩、滑石猪、玉剑饰等,多沿旧制,制作不精。稍具有时代风格的如玉辟邪,无角有翼,菱形方头玉璜等,是这一时期新开创的品种。

隋唐时期,由于政治安定,经济繁荣,使玉器制作进入新高潮,出现了崭新的风貌,如玉璜、菱形云头佩、梳背式玉佩、玉钗、玉戒、玉环等,琢磨精细,质地温润,光泽柔和,富丽高雅。陕西礼泉县唐越王李贞墓出土玉佩饰,一件上饰云牙形边,一件略呈委角菱形、云牙形边,代表了唐代玉佩的独特风格。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,唐代开始出现玉制飞天,这也是最早的佛教玉雕。

唐代玉器重在表现神韵,与同时代的绘画、石雕艺术相一致。

碾琢大多趋向精炼,以便于显示玉质美。在玉材的选择上,因材施艺,流畅优美,这是唐代制玉的发展趋势。

两宋时期的玉器,以花、鸟、兽类题材为主,以龙凤呈祥图案为多。实用品有杯、洗,陈设品有兽、鱼。玉器细腻,小件多,大件少。

花鸟一类虽无唐代淳厚朴实,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,所以非常重视神态,琢工细致是宋代玉器突出的特点。

宋代兴起了仿古热,主要是仿汉代玉器,故有“唐仿战国宋仿汉”之说。宋代传世古玉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较多,如白玉夔龙把花式碗,白玉云带环、白玉镂空松鹿环饰,白玉镂空双鹤佩、青玉卧鹿等,有很高的收藏价值。

元代玉器,过去有人认为其做工粗劣,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。

其实不然,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,元代玉器,不仅品种多而且琢工精细。

元代玉器的雕工,既没有唐代器物的遗韵,也突破了宋代琢工。雕琢有精有细,粗琢的器物确实粗犷,但刀法深厚,颇有古风;而精刻的玉器,细得出奇,兽身上的毛发,根根在目,刻出的云纹,上下翻腾,气势磅礴。这时出现了细致的凸雕法和二三层的透雕,尤其是凸雕,前代不曾找到,这是鉴别元代玉雕器的主要特征。在纹饰技巧的处理上,开始利用玉材的特点,加工俏雕玉器,更增加了玉器的精美感。图案设计大量采用鹿纹、虎纹、鹤纹、龙纹、花卉、松树等。另外,在器物品种上增加了带钩、盏托、香炉、佩饰、马及各种鸟类等。

元代宫廷内设置有专门制玉机构和庞大的碾玉作坊,可见当时皇宫对制玉的重视。

元代玉器的用材大致有青玉、白玉和杂色玉。这时青玉和杂色玉用量相当大,使用白玉比使用青玉的比例要小得多。

由于新疆于阗的大量玉材运往关内,促使了明代玉雕业的大发展。明代皇家用玉由御用监制,在经济、文化发达的城市中设玉肆。玉雕工艺分为南北两个大系,南方以苏州为基地,称“苏作”,北方以北京为基地,称“京作”。“苏作”玉器小巧玲珑,“京作”之器朴实纯厚。

明代镂雕特别在带板上,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,艺术性很高,出现了“三层透雕法”。这种透雕技法是明代艺人自己的独特风格。纹饰之多乃前代所不及,常见的有:松竹梅、花果、松鹿、人物、鸟兽、缠枝花卉等。而龙纹、松鹿纹的带板最多。常见品种有双耳环、盘、杯、碗、装饰品和仿古佩饰、各种花片、纹丝镯等。陈设品有炉、瓶、盒,以及文房四宝,挂在身上或床上的两用透空花香囊也很流行。明代晚期,道教盛行,玉雕工艺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,又出现很多云鹤、松鹤、卜卦一类标志道教迷信图案的玉器。器件稳重得体,设计新颖,琢工精细。这一时期的玉材,基本上是以新疆软玉为主,也常见有青玉、青灰色玉。明代对玉材的选用并不严格,重在镂刻。

清代玉器精致典雅,特别是清代中期,玉雕工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,乾隆时期北京成为全国的制玉中心,并召集各路能工巧匠进入宫城,发挥雕玉技能,出现了巧雕、半浮雕、透雕等多种琢法。清代玉器,无论是大小器件,均都玲珑精致,形象逼真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故宫博物院收藏乾隆时期的玉寿山、玉福海及大禹治水玉山。其中雕琢的各种不同人物形象,栩栩如生,非常生动。咸丰年以后,新疆贡玉减少,至道光元年已完全停止。玉雕工艺逐渐衰落。清代后期,以岫岩玉代替和田玉,弥补了玉材不足的状况,玉器制作又开始复苏。琢玉多面向民间,但制作多粗制滥造、平淡无奇。

综观中国玉器七千多年的发展史,玉器不仅仅是以一种艺术品而流传于世,而且已深深地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,充当着特殊的角色,并打上了政治的、宗教的、价值的烙印。中国的古玉文化,在世界文化宝库中,具有重要的地位,为其他艺术品所难以代替。因此,玉器具有极高的玩赏、鉴赏、收藏价值。

近年来,收藏艺术品的风气越来越盛,不仅在国外有相当大的市场,在国内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,收藏已成为21世纪除房地产、股票之外的第三大投资方向,古代玉器已经成为大家重视而争相收藏的艺术品之一。但是,在收藏过程中,如何选购真品、珍品,如何识别假货、赝品,那就要认认真真学习和掌握有关玉器方面的基础知识,避免“交学费”吃亏上当,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和精神上的压力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钻石为什么那么贵?潜规则:加价3倍!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jianbaodangan.com/yushi/3154.html

扩展阅读

文章评论